包含标签 life 的文章

《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1-3岁是孩子人格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探索欲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的碰撞,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发展自主性,以及如何应对羞耻感这种复杂的情绪。 从“夸大自我”到羞耻感的初体验:父母如何成为后盾?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一种“夸大自我”的状态,认为好的事情都属于自己,坏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这种看似任性的状态,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尝试各种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符合成人的规范,例如浪费食物、破坏物品等。 大多数父母会本能地认为孩子“不听话”,需要管教。然而,过度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发展,甚至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羞耻感。例如,孩子可能只是出于好奇玩弄食物,但父母严厉的斥责,会让孩子突然感到羞耻和被嫌弃。这种突如其来的羞耻感,会逐渐萎缩孩子的探索欲,因为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堆积问号,滋生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感受到羞耻,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只能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害怕犯错,甚至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体验到过度的羞耻感,而是要成为孩子的“后盾”。当孩子玩耍时,尽可能让他们尽情地玩,除非涉及危险,否则不要轻易干涉。当孩子看向父母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这种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探索世界,发展自主性。 健康与不健康的羞耻感:良知与内在批评家 羞耻感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它非常难以应对。健康的羞耻感和不健康的羞耻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最近读了一本书《二次成长》,作者是王瑞。这本书里提到了非常多心理学相关的概念和名词,比如“安全感”、自尊、内疚。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名词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重新思考它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二次成长”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开始通过对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与修复,重新塑造自我,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再次成熟与蜕变。 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第一阶段的几个关键词出发,分享我对“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的一些新看法。 存在感 那什么是存在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存在能被外界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通过他人的反馈确认自我存在的感受。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回响。 最初,这种存在感来源于我们作为婴儿时的哭喊。当我们哭了,有人来回应我们、安抚我们,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发出的声音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是被看见的、被关心的。 这是一种最初的、原始的自我存在的确认。而如果这种互动是稳定而温暖的,婴儿就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感。但如果这个阶段缺乏回应,或者回应混乱、不一致,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不安和怀疑,觉得“我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被忽视了”。 分裂感 分裂感指的是个体在内心中无法整合“好”与“坏”的两种状态,当这两种情绪、评价或认知不能统一时,心理上就会出现冲突与撕裂。这种状态轻则让人陷入纠结、选择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内心撕扯、情绪剧烈波动,甚至让人陷入停滞,不知所措,像在原地打转。 分裂感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成长经历。举个例子:一个小婴儿可能会将母亲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当妈妈温柔地回应、照顾他时,是“好妈妈”;而当妈妈忙碌、忽略或无法及时回应时,在孩子心中就变成了“坏妈妈”。其实这两个面向本是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状态,但由于婴儿尚未具备足够的理解和情绪整合能力,就容易将这种矛盾体验“切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阅读全文

《幸福之路》读书笔记

幸福之路 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我发现我对这个世界的快乐和痛苦理解更多了。之前我对于这个话题没有认真思考过,可能本身比较知足,所以就没有太多不幸福的感觉,但也没想过为什么。这本书让我对各种不幸福和幸福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不幸福的原因 首先讲人不幸福的原因,第一种就是拜伦式的幸福,他们认为痛苦是宇宙的本质,只有痛苦才是正确的才能获得智慧的启迪。在我看来这是完全没必要的,人生在世,就应该享受大千世界的美好,痛苦固然存在,但同时也不影响过幸福的生活。另外一些人认为自己人生无意义,无论做什么,这个宇宙都不会受到影响,陷入虚无主义,让自己没有动力做任何事。作者提出要用整体的思想来思考问题,我们现在做好情对我们后代是有用的,将人类也正是这样发展壮大的。 接下来的几种痛苦原因是:竞争,无聊与兴奋,疲劳在我看来都是工业化资本主义的产物,美国在一百年前就出现这种问题,国内近些年问题才越来越大,不过真是太阳下无新鲜事。竞争就是卷,大家疲于工作,无暇享受生活,就像在跑步机上,一刻不停。有人认为竞争取胜获得幸福,但这只是一部分,也不值得牺牲其他内容太多。人生不是比赛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选择,如果总是和别人比较是永无尽头,心理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解决办法就是平衡生活,接受恬静的娱乐。 无聊与兴奋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作者认为无聊才是推动人类成长的推动力之一。无聊说明理想与现实有差异,让你有动力向着理解前进。但是现在的生活,娱乐生活触手可及,让人天天兴奋,无暇无聊。这样其实会让人一直追求更刺激的东西,之前的娱乐也会逐渐无聊,过度兴奋的生活会让人麻木不仁,只有更刺激的事物才能让他们开心了所以忍受无聊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拥拥有长久幸福。想要完成伟大目标的人一定是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工作,如果总是玩乐,必定最后一事无成。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意味着对兴奋的生活说不。享受自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 疲劳也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我们工作很累,也会受到噪音影响,要和很多陌生人打交道。另外就是忧虑让我们的内心很疲劳,当人们对于事情无能为力时,还是不能停止思考,脑子里放太多东西很影响人的幸福感。养成把一个问题思考透就不想的习惯对于幸福感的提升重要。另一个就是思考好最坏情况,很多事情最坏情况对我们生活也没太大影响,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总会解决的,忧虑太多真没必要。 之后的四种: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舆论恐惧,都是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相处之后会出现的负面情绪,也很影响我们的幸福。嫉妒来源于比较,个人感觉不公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攀比心理是产生嫉妒的一个原因,解决办法就是学会知足,享受生活的美好,比较永无尽头。人的幸福不难,只要珍惜所拥有就好。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较,这样才能进步。 罪恶感则是一种让人内心煎熬的心理,会让人焦虑。一种害怕自己罪行被发现的心理。另外,社会道德的规距很多,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放在放大镜下去检视。这些教条可能会带来我们的罪恶感,解决办法是当面对自己无意识的自责时,审视它的由来,思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性信念。 受害妄想是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坏人,自己没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总是和别人说自己多倒等,想引起别人的同情,一直这样也会让自己对于世界的态度非常悲观。一个产生的原因是对于自我价值的过分夸大,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大家都要围着自己转,如果别人做的不如自己意,就是在害自己。但其实这都是自己臆想,哪有这么多人想害你。还有一种是把自己意志强加 给别人,帮助对方,但对方不感谢自己。所以我们不要高估自己,不能苛求他人,而且别人思考自己的跟本没空琢磨其他人,不要太看重自己。……

阅读全文

Coursera 幸福课 (4)

之前提到好工作,好成绩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我们预想的快乐,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呢?这一篇就为大家带来如何在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Better wanting 工作 在追求工作的时候,渴求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在Martin Seligman的《真实的幸福》里提出需要实现自己的品格优势,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去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不同的优势,而在工作中实现他们也可以让你变得更快乐。以下是24种公认的品格优势: 好奇心、对世界的兴趣:对不符合预想的事物产生尝试的兴趣 喜爱学习: 判断力、判断性思维、思想开放:客观地、理性地筛选信息,作出的判断利己也利人 创造性、实用智慧:不满足于大家都用的方法 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商: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你能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觉,并且能对它作出很好的回应 洞察力 勇敢与勇气:能够将恐惧情绪与自己的行为分开的人 毅力、勤劳、勤勉:有毅力的人有始有终,勤勉的人会承担困难的工作并把它完成,而且没有抱怨 正直、真诚、诚实:一个诚实的人不但实话实说,而且真实地面对生活 仁慈与慷慨:别人来找他们帮忙时,他们会尽全力提供帮助 爱与被爱: 非常珍惜自己与别人的亲密关系 公民精神、责任、团队精神、忠诚 公平与公正: 不让个人感情影响自己的决定,给每个人同等的机会 领导力: 有很好的组织才能,并能监督任务的执行 自我控制: 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欲望、需求和冲动 谨慎、小心: 在反复确认正确后再发布行动命令,谨慎的人有远见、三思而后行,他们能够为了将来的成功抵抗眼前的诱惑 谦虚: 不喜欢出风头 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欣赏各领域中美好和卓越的东西 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从不认为自己本该如此幸运,他们会向别人表达感谢 希望、乐观、展望未来: 期待未来会更好,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好计划并努力工作 灵性、目标感、信仰、宗教: 拥有这类优势的人对宇宙、人生的意义有坚定的信仰,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有目标的,他们的信仰会塑造他们的行为,而信仰也是他们获得慰藉的泉源。 宽恕与慈悲:慈悲的人原谅那些曾对不起他们的人,他们永远会给别人第二次机会,他们处世的原则是慈悲而不是复仇。 幽默:喜欢说笑话,给别人带来欢笑,他们自己也喜欢笑。他们总是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 热忱、热情、热衷:热忱指的是充满热情,会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对于这些优势,可以在这里做测试,之后在工作中注意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

阅读全文

Coursera 幸福课 (3)

在这一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可以让你变得快乐的方法 重新思考美好的东西 在前面我们提到,我们误以为美好的东西,类似好工作,好成绩,美好的身体可以让我们更开心。但其实当我们拥有的时间越长,我们越容易适应他,也就不会开心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可以投资在经历之中,例如旅行、冒险、看电影等等。人们也对此做了实验,发现当人们花钱在体验上,在后来回想以及在认为花钱值不值时,都比花钱在物质上快乐。 当我们在体验过之后,在和其他人讲的时候也更容易得到共鸣,让我们更加快乐。同时体验的经历不好做社会比较。在一个测试中,让朋友听被试关于体验服务消费跟实物消费,之后让他们评价对那个人的总体印象。可以看到结果,其他人对于体验消费的评价比实物消费更好,认为其心理素质也更高。 体验的经历在和别人聊天时也可以让其他人更快乐,有时这种体验能带动别人的情绪。 一些策略:阻挠自己的适应 品味生活(savoring):在经历之外去回看和感激。 可以做的事情: 和其他人将自己感觉很好 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想自己是多么幸运 只在意当下 不要做的事情 专注于未来 提醒自己这个快乐的事情很快会结束 想怎么让这件事更好 告诉自己不值得这个好的事情 否定的可视化(negative visualization):不好的事发生会怎么样 例如:夫妻想想如果他们没有相遇生活会有哪些不同 如果没有得到大学的录取自己现在的生活会如何 把今天当做自己最后一天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临近毕业时,会更加珍惜自己生活 感激 每周写5件自己感激的事情 写感谢卡,当面感谢会更好 重设自己的参考点 人们容易把自己的参考点设成最近或者比自己好的,所以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比较后感觉不开心。有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全文

Coursera 幸福课 (2)

最近我学完了Coursera上有名的课程《The Science of Well-Being》。这门课是耶鲁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就是在研究一个话题,如何变得更加快乐。 这一篇将继续上一篇的话题,讲一讲为什么人们会即使获得了自己认为的好东西后仍然不是那么快乐。 大脑恼人的特点 脑里最强烈的直觉往往不正确 直观的例子就是下面两个桌子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是人们的直觉告诉我们左边的更长。 直觉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帮我们做快速的反应,它们部分来源于我们的以前的经验。有的时候很管用,但有时则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直觉的更多讨论可以看看这个知乎问答……

阅读全文

Coursera 幸福课 (1)

最近我学完了Coursera上有名的课程《The Science of Well-Being》。这门课是耶鲁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就是在研究一个话题,如何变得更加快乐。 课程不长,讲座只有6周,后面4周是训练一项学到的技能。从中还是学到了很多很好的观点,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关于快乐的迷思 当我们想到能让自己变得快乐的事情,会觉得以下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变得很开心和幸福: 好工作 钱 好的事情,真爱,完美的身体和好的成绩 事实上这些对于我们的快乐影响十分有限。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将快乐程度0-10,当我们被一个理想的工作拒绝后,被试预计自己的快乐指数会降低2,实际上快乐指数只会降低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