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学完了Coursera上有名的课程《The Science of Well-Being》。这门课是耶鲁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就是在研究一个话题,如何变得更加快乐。

这一篇将继续上一篇的话题,讲一讲为什么人们会即使获得了自己认为的好东西后仍然不是那么快乐。

大脑恼人的特点

脑里最强烈的直觉往往不正确

直观的例子就是下面两个桌子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是人们的直觉告诉我们左边的更长。

直觉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帮我们做快速的反应,它们部分来源于我们的以前的经验。有的时候很管用,但有时则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直觉的更多讨论可以看看这个知乎问答

什么是「直觉」?直觉可信吗?女人的直觉真的更准吗?

通常通过相对值进行思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我们在思考时总会不自觉的带一个参考点。比如这个图,橘色的球其实是一样大的,但是人们由于不自觉的和旁边的球比较,感觉左边的比较小。

另一个例子举了奥运会领奖台上三个人的例子,假设银牌与金牌差距很小,这三个人的快乐程度是怎样的呢?如果用绝对值来思考,应该是金牌>银牌>铜牌,但往往是金牌>铜牌>银牌。原因就是参考点的不同,银牌想的是自己差点就可以得金牌,铜牌则是和第四名比较,想得自己差点就拿不到奖牌了。实验结果也是相同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是在和社会中的其他人做比较。当一个人有了高工资后,他会与更富有的人比较。一项1997年实验表明,当人们看电视时间越长,对于其他人的财富估计值会上升,对于自己财富估计值会下降,人们每周每多花1h,他们在家庭事务的每周支出会多花额外$4。现在人们在网上社交网络的时间越多,和其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概率越大,对于自己的自尊会有负面的作用。下图所表明的是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中向上比较时,会很容易高估其他人,在向下比较也会讲别人想的比自己好一点点。

大脑容易习惯事物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适应事物。例如当我们从一个黑屋子里出来,我们突然就会觉得外面太亮了,因为这时候视觉系统已经习惯了黑暗,以至于大脑假设黑暗一直在那里。

当我们获得一个好/坏的事物后,人们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开心/悲伤,但后来就会习惯它,这就是享乐适应现象。有人做实验,研究了中彩票的人一年后的幸福程度,发现6个人中4个人是幸福的,而对照组普通人中6人也有3.82个幸福,所以两者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 Gilbert)指出美妙的事情,在第一次发生的时候特别美妙,但它们的奇妙会随着重复而减弱。对于课堂里耶鲁大学的学术来说,他们每天都在那里读书,早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兴奋,他们只是习惯了它们。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大脑已经适应这些事情

当人们获得优秀的工作时,认为这种快乐可以延续,但往往是错误的。这是影响偏见:我们倾向于高估事物的对我们的情感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的影响。

我们会高估情感的强度。在学习成绩上,我们预测如果我们的成绩比预期要好肯定会很开心,如果结果比预测的差,我们肯定会很沮丧。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预测的强烈情绪。

我们也会高估情感的持续时间。对于一个宿舍的分配,我们分配到一个好的宿舍,我们会开心,对于不好的宿舍我们会伤心。这里是对一年后自己的开心的预测和实际的比较,发现最终两者差距不大。所以人们在预测时没有注意到自己之后的适应。

人们也倾向于只考虑一件事,忘记我们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其他事情。比如当人得了艾滋时,人们就会认为自己的生活全完了。但人们在生活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不受其影响,依旧可以过下去。当人们预测自己的快乐时,如果只考虑一件事情的影响,那么就很可能与实际有很大的偏差。

人们还倾向忽略自己心理防御机制,我们倾向于适应和应对消极的事情,我们内心是很强大的。 我们可以合理化,给自己理由,找到意义,我们做这些事的原因,一整套心理特征使我们感觉更好。而我们在预测自己的开心程度也会忽略这点。

在这篇我们讲了人们大脑中几个恼人的特征,下一篇讲一讲让自己开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