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最近读了一本书《二次成长》,作者是王瑞。这本书里提到了非常多心理学相关的概念和名词,比如“安全感”、自尊、内疚。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名词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重新思考它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二次成长”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开始通过对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与修复,重新塑造自我,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再次成熟与蜕变。

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第一阶段的几个关键词出发,分享我对“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的一些新看法。

存在感

那什么是存在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存在能被外界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通过他人的反馈确认自我存在的感受。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回响。

最初,这种存在感来源于我们作为婴儿时的哭喊。当我们哭了,有人来回应我们、安抚我们,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发出的声音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是被看见的、被关心的。

这是一种最初的、原始的自我存在的确认。而如果这种互动是稳定而温暖的,婴儿就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感。但如果这个阶段缺乏回应,或者回应混乱、不一致,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不安和怀疑,觉得“我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被忽视了”。

分裂感

分裂感指的是个体在内心中无法整合“好”与“坏”的两种状态,当这两种情绪、评价或认知不能统一时,心理上就会出现冲突与撕裂。这种状态轻则让人陷入纠结、选择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内心撕扯、情绪剧烈波动,甚至让人陷入停滞,不知所措,像在原地打转。

分裂感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成长经历。举个例子:一个小婴儿可能会将母亲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当妈妈温柔地回应、照顾他时,是“好妈妈”;而当妈妈忙碌、忽略或无法及时回应时,在孩子心中就变成了“坏妈妈”。其实这两个面向本是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状态,但由于婴儿尚未具备足够的理解和情绪整合能力,就容易将这种矛盾体验“切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久而久之,如果没有被良好地引导整合,个体就可能延续这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认知方式,无法接受人性或关系中的灰度地带,从而形成较深的分裂感。

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但在《二次成长》这本书中,它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安全感,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信任。

健康的安全感,首先是一种健康的“自恋”——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认可“我很重要”。其次,它体现在你内心拥有一套相对稳定的规则系统,可以用来判断人际关系是否健康、生活环境是否安全。最后,当你遇到挫折或不确定时,你能依靠这套规则进行思考和应对,而不是立刻陷入慌乱或否定自己。这种安全感,是内在有力量、有边界的状态。

而不健康的安全感则常常呈现出两个极端:要么觉得自己微不足道、习惯性自我否定;要么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拒绝承认脆弱。除此之外,还会表现为对外部权威的高度依赖——你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总是仰赖他人的意见来做决定。当面对困难时,容易迷茫、焦虑,甚至将责任推给他人,把身边人变成“工具人”,而自己则逃避承担。

那健康的安全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由于自身还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安全感主要依赖于父母的照料。当孩子的需求能被及时回应、情绪能被接纳,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最初的安全感就会在这种被“好好对待”的体验中慢慢建立起来。偶尔有一些负面体验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关键在于整体的互动质量和连贯性。

随着与照料者(通常是父母)的持续互动,孩子会逐渐形成四种典型的依恋模式: 1. 安全型依恋:孩子能在母亲身边感到安心,也能独立玩耍,不会对分离产生强烈反应。在母亲离开和回来时都能保持平稳的情绪,体现出对他人信任且有自我调节能力。 2. 回避型依恋:孩子对母亲的靠近或离开反应冷淡,表现出某种“无所谓”的态度。表面上似乎独立,但其实在情感上存在压抑和回避。 3. 焦虑型依恋:孩子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和反抗,母亲回来时也难以被安抚,情绪波动大,内心对关系非常渴望但缺乏稳定感。 4. 恐惧(冷漠)型依恋:通常与严重的忽视或虐待经历有关,孩子对照料者表现出冷漠、回避,甚至完全关闭情感连接。

这些早期依恋模式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

例如: • 安全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能自然表达依赖,也能接纳别人的依赖。他们不担心被抛弃,也不会因过度亲密而感到不适。 • 焦虑型依恋者往往对关系抱有不安,总是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容易患得患失,情绪敏感,希望伴侣“无条件地”靠近。 • 回避型依恋者则相反,他们在关系中追求距离和掌控,不喜欢情感暴露,对亲密感到不自在,很难真正信任他人。 • 恐惧型依恋者处于矛盾状态中,既渴望亲密,又害怕伤害,容易陷入情绪混乱的循环。

书中提到,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最有效的方式被称为“月亮绕地球式的保护法”。意思是,当婴儿出生后,尤其在生命的第一年,妈妈需要全身心地围绕婴儿运转,像月亮绕着地球一样,给予充分关注和陪伴。

而为了让妈妈能够专注地照顾婴儿,整个家庭也需要形成一个“支持妈妈中心”的系统。也就是说,全家人不再直接围绕婴儿转,而是把妈妈放在核心位置,让她可以安心地照顾孩子。书中作者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这个家庭中,妈妈负责全职照顾孩子,而爸爸则在下班后承担起照顾妻子和孩子的角色。这样的家庭结构,为婴儿提供了稳定、安全、可依赖的成长环境,也正是安全依恋形成的关键条件。

关于“安全感”,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对我来说,安全感是一种内在的稳定感,它意味着我可以信任身边的人,不会轻易怀疑他们会伤害或背叛我;我也能够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处理问题。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它需要在长期、持续的正向体验中慢慢积累。

有时候,表面上的“自我保护”其实是一种回避。比如,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任何人靠近,虽然看起来是在防御伤害,但也失去了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的机会。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完全不受伤,而是即使受了伤,也知道自己有能力去修复、去继续相信和爱。能够亲密,同时也能安心地独处,不担心别人轻易离开,这才是一种成熟而稳定的安全感。

信任感

书中最后提到了“信任感”。

作者认为,信任感的建立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获得的综合结果。当一个人能感受到存在感——也就是“我被看见、被重视”;经历从分裂到整合的过程,逐渐认识并接纳完整的自我;并拥有来自稳定关系中建立起来的无条件安全感,那他就更容易对这个世界、他人,乃至自己,产生一种深层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信任感”。

作者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建立信任感,就像是拼一幅拼图,它由三个核心碎片组成——存在感、完整感、安全感。当这三者齐备,信任感就自然地生长出来了。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慢慢拼完整属于自己的信任感,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叫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