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第三阶段:4-6岁 价值感

4~5岁的儿童早期,开始以孩子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建构属于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被动的存在。

自尊

自尊并非越高越好,它应该是一种稳定、客观的自我认知,而非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脆弱空中楼阁。自尊是与世界交流的基础,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中开篇点明自尊的重要性,将其比作精神的必需品,这一定位非常精辟。没有自尊,个体将迷失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有效的连接。心理学定义将自尊视为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这强调了自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但这种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或贬低。童年早期的“全或无”自尊状态是理解后续自尊问题的关键。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无法全面评估自身,容易因单一事件给自己贴上标签。这种早期模式很容易延续到成年,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非高即低的极端状态。

书中对这种忽高忽低的自尊状态的分析尤为深刻。这种状态源于内在的自卑感,并以两种极端方式表现:一是通过优越感来掩盖自卑,在他人面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二是被他人的光芒所掩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状态都扭曲了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知,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这种不稳定的自尊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应对内心的不安全感。

作者批判了将自尊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做法。 努力追求光鲜的标签,拼命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看似提升了自尊,实则使其更加脆弱。一旦失去这些外部条件,自尊就会瞬间崩塌。书中举例,将自尊与成功挂钩,一旦失败就全盘否定自我价值,这与儿童时期受到的条件性评价密切相关。父母或老师的负面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会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失败与低价值感之间的联系。相反,过度的赞扬(“孩子真棒”)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是否取得好成绩。这种条件性的自尊模式,最终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畏首畏尾,或者在成功后过度膨胀。

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培养孩子在无助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 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无助感,还能培养他们多元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更稳定、更客观的自尊。

对于“应该”规则的讨论,揭示了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对自尊的潜在影响。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内化各种“应该”规则,这些规则有些是合理的,能帮助我们建立行为准则;有些则是虚假的,会对自己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压抑真实的自我。 通过分析自己的“应该”规则,我们可以识别出那些对自己造成困扰和压力的虚假规则,从而摆脱它们的束缚,找回自由呼吸的空间。

内疚感

内疚感,这个看似负面的情绪,实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重要路标。它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分裂,儿童时期非黑即白的简单世界观开始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对自身动机和行为的反思与审视。这种内在冲突,正如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主动对内疚”阶段所描述的,源自于我们渴望实现目标的“主动性”与未能达成目标时产生的“内疚感”之间的矛盾。 孩童时期,漫无目的的玩耍,鲜少体验挫败。然而,一旦我们开始追求目标,期待随之而来,未完成的期待便会引发内疚等复杂情绪。

一个巧妙的案例展现了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内疚感:当女儿因未能获得玩具而撒泼打滚时,父亲并未妥协,而是选择包容女儿的情绪,允许她尽情发泄,同时坚定地表明不会因闹情绪而改变决定。相比之下,另一种常见的应对方式——妥协——可能会传递错误的信息,让孩子误以为可以通过无理取闹来转移和化解内疚感。而这位父亲的做法,则引导孩子学会接纳内疚感,明白即便情绪失控,自己依然是被爱和被尊重的。更重要的是,随后的沟通环节能够教会孩子两个重要的人生道理:愿望落空是常态,以及如何以更理智的方式表达诉求

然而,内疚感并非总是如此简单。它往往如同一个情绪的牢笼,将我们困在不停犯错的循环中。这源于内疚感的复杂性,它不仅包含羞耻感、恐惧,还可能包裹着“伪装的良知”。 若无法将这些情绪逐一识别并处理,内疚感就会成为一座囚禁未解决情绪的监狱。内疚感是对羞耻感的一种处理,它试图阻止羞耻感继续蔓延。健康的羞耻感伴随着良知,而不健康的羞耻感则伴随着谎言。这两种羞耻感都会产生内疚感,但其锁定的状态却截然不同。前者锁定良知,驱使我们承担责任以消除羞耻感和内疚感;后者则锁定自我否定和批判,导致我们为了逃避曝光而说谎,甚至栽赃嫁祸。

内疚感有时还裹挟着恐惧,更令人难以摆脱。我们反复责怪自己、赎罪、定罪,然后反复惩罚自己,如同给自己判处无期徒刑。身处这种状态的人,无疑是痛苦的。作为咨询师,我常遇到深陷情绪囚禁室的来访者。他们的自我惩罚让人心疼,而我能做的往往只是陪伴和理解,因为任何靠近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牢笼限制了自由,但也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感。内疚感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有时会用另一种痛苦来替代,如同饮鸩止渴,只求立即摆脱眼前的危险,却不知已陷入另一重危机。

这种看似矛盾的复杂情绪,可能与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内疚感的处理方式有关。四五岁时,我们开始有许多想法,却常常遭遇挫折和失败,初次体验内疚感。此时,我们得到的反应将塑造我们日后看待内疚感的基本方式。设想一下,当你因为贪玩弄坏了家里的电器,父母的反应是把你痛打一顿,指责你是坏孩子,还是耐心地讲解电器使用规则,并和你一起修理?前者可能让你形成“内疚感是不好的,必须隐藏,否则会受到惩罚”的观念;后者则让你明白“内疚感是可以表达的,并且有面对和解决的方法”。即使侥幸逃脱惩罚,内疚感也会压抑在心里,驱使你寻找机会接受处罚,以消除内疚。

通过惩罚自己来消除内疚感,是一种模仿曾经被对待的方式而习得的行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成长,自我攻击甚至可能转化为对别人的报复,因为当我们越来越不接纳自己时,也会开始质疑别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因别人的行为而感到内疚,我们会责怪他们为何让我们内疚,因为内疚感会引发自我攻击和惩罚。这种逻辑关系会演变为:为什么别人要让我自我伤害?因此,容易自我攻击的人,也可能苛责别人,因为他们不知道接纳一个人是什么感觉,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下意识地使用惩罚的策略。如此一来,我们便将自己与世界隔离成完全对立的两面,处处充满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就是内疚感的深渊,一个需要我们警惕并努力逃离的陷阱。

责任感

从童年经历对责任感塑造的影响,到情感关系中责任感的体现,再到心理独立与责任感之间的关联,层层递进地剖析了责任感的概念。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超市里因为想要某个玩具而哭闹打滚,父母的反应各不相同。书中提到了几种典型的处理方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方式对孩子责任感发展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

一种情况是,父母为了息事宁人,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这种看似解决了眼前问题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危险的信息:只要用哭闹等手段,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无需承担任何后果。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甚至会带来“奖励”,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模式。相反,如果孩子被拒绝,并且需要独自消化负面情绪,理解被拒绝的原因,并学习未来如何应对类似情况,这恰恰是承担责任的开始。

另一种极端的做法是父母直接抛下哭闹的孩子,或者用严厉的言语恐吓孩子。这种方式或许能迅速制止孩子的哭闹,但很可能给孩子留下被抛弃感无助感。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父母的离弃,从而陷入“我对现实无能为力,只能依附于父母”的被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很难发展出责任感,因为责任的承担需要一定的自我能量,而这种能量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当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完全依赖他人时,自然也就无法对自己负责。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应对方式是父母对撒泼打滚的孩子进行呵斥甚至恶语相向,例如“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孩子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扼杀任何可能导致父母不悦的念头。长期压抑情绪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行为模式,因为他们害怕承担任何可能带来负面评价的风险。

然而,责任感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亲子关系中,它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关系。书中提到,爱情的三要素包括承诺、亲密和激情,而承诺的实现离不开责任感。不负责任的人,更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渣”的一面。令人费解的是,有些人虽然在感情中不负责任,但在学习或工作中却表现得非常优秀。这说明,责任感的体现与个体的情绪体验息息相关。学习和工作通常不会触及个体早年经历中的创伤情绪,因此他们可以理性地承担责任。但在亲密关系中,过往的创伤可能会被激活,导致个体无法承担责任,甚至选择逃避。因此,“渣”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体更深层的情感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责任感呢?书中提出了心理独立的概念,并将其精辟地总结为“一种相信自己可以负责的能力”。心理独立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和工作中,更体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个心理独立的人,能够勇敢、自信、认真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者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心理咨询,她意识到自己害怕团队合作的深层原因在于害怕依赖团队,从而削弱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她开始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个案例也印证了心理独立与责任感之间的紧密联系。

价值感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价值感”这个至关重要的心理概念,并将其与信任感、主见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理解我们自身价值的核心链条。它不仅仅是一个“自信”的代名词,更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基础,是我们内在驱动力的源泉。

作者首先强调了价值感缺失的根源:早期信任感的缺失。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未能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便难以安心地与世界互动,更无法形成独立的主见。这种畏缩不前的心态会让我们回避挑战,从而错失了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的机会。就像一颗没有扎根的树苗,无法汲取养分,自然难以茁壮成长。

更令人警惕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世俗价值标准对我们价值感的侵蚀。在缺乏内在价值感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被诸如金钱、权力、外貌等外在标准所裹挟。这些标准看似简单易行,能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但实际上,它们却往往与我们真实的内心需求背道而驰。这种追逐外在目标的行为,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价值感,反而会逐渐瓦解我们原本脆弱的根基,最终导致“冒充者综合征”的出现。

冒充者综合征,这种明明取得了成就,却觉得自己是骗子的感觉,恰恰反映了价值感缺失的根本问题。外在的成功无法被内化,因为我们缺乏一个内在的“载体”去承载这些成就感。就好像在沙滩上建造城堡,看起来辉煌壮丽,却经不起海浪的冲击,顷刻间便会崩塌。

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问题的分析层面,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重建价值感的方法。作者强调,价值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通过简单的技巧或外在奖励来获得。相反,那些让我们快速体验到价值感的事物,往往也更容易让我们失去它。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能够激发我们内心力量的瞬间,那些促使我们产生反抗或挑战冲动的时刻。

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记录价值感闪现时刻。这种记录不仅仅是简单的流水账,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引发这些冲动的内在原因。通过对这些闪现时刻的分析,我们可以逐渐描绘出自己价值感的轮廓。

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将这些价值感事件慢慢“注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注入不是激进的改变,而是循序渐进地将符合我们价值感的事情融入日常,避免产生过度的抗拒心理。关键在于,这些事情应该与我们原本的生活习惯相协调,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超出舒适圈的事情。这样,价值感事件才能与我们的生活和谐共存,不易产生排异反应。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通过实践来重建价值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感来自于内心的力量,来自于我们对自己的认可和对世界的积极互动。它不是一种可以被简单定义的“成功”,而是一种在追寻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不断体验到的充实和意义。通过记录闪现时刻、逐步注入价值感事件,我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内在的价值感,从而拥有更加自信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