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1-3岁是孩子人格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探索欲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的碰撞,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发展自主性,以及如何应对羞耻感这种复杂的情绪。

从“夸大自我”到羞耻感的初体验:父母如何成为后盾?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一种“夸大自我”的状态,认为好的事情都属于自己,坏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这种看似任性的状态,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尝试各种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符合成人的规范,例如浪费食物、破坏物品等。

大多数父母会本能地认为孩子“不听话”,需要管教。然而,过度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发展,甚至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羞耻感。例如,孩子可能只是出于好奇玩弄食物,但父母严厉的斥责,会让孩子突然感到羞耻和被嫌弃。这种突如其来的羞耻感,会逐渐萎缩孩子的探索欲,因为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堆积问号,滋生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感受到羞耻,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只能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害怕犯错,甚至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体验到过度的羞耻感,而是要成为孩子的“后盾”。当孩子玩耍时,尽可能让他们尽情地玩,除非涉及危险,否则不要轻易干涉。当孩子看向父母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这种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探索世界,发展自主性。

健康与不健康的羞耻感:良知与内在批评家

羞耻感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它非常难以应对。健康的羞耻感和不健康的羞耻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 健康的羞耻感: 羞耻感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例如,孩子打碎了小伙伴的水杯,感到羞耻,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但他不会否认自己的价值。
  • 不健康的羞耻感: 羞耻感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事”。例如,孩子打碎了水杯,不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格,否定自己的存在。

健康的羞耻感会触发我们的良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改正。而不健康的羞耻感会触发我们的内在批评家,让我们不断地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个内在批评家常常伪装成良知,让我们难以分辨。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犯错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否定自己。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这件事你做得不太好,但没关系,下次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羞耻感,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

书中还提到,羞耻感是“不能见光”的情绪,容易被埋藏在内心深处,逐渐发酵成“毒药”。为了应对这种负面情绪,作者提出了一个“羞耻感对话”的方法,鼓励与伴侣或朋友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羞耻感体验。 这种方式让我感到新奇,也让我意识到,原来坦诚地暴露脆弱,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我开始思考,在我和伴侣的关系中,是否存在一些羞耻感造成的隔阂?是否有一些难以启齿的秘密,影响着我们之间的信任和亲密?也许,我应该鼓起勇气,尝试与他进行一次“羞耻感对话”,打破沉默,重建连接。

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是“被人怀疑”后的产物,是将他人的评价内化了的结果。年幼时,我们将父母视为权威,很容易将他们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于是,我们身上就出现了父母的影子,甚至是不喜欢的父母的样子。 我开始回忆父母对我的一些评价。他们总是说我“不够努力”、“不够细心”、“不够独立”。这些评价,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变成了我自我评价的一部分。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仍然会时不时地听到这些声音在耳边回响。 我意识到,我需要努力区分“别人影响后的自己”和“原本真实的自己”, 识别那些内化的负面评价,并有意识地挑战它们。

书中提供了一个“怀疑你的怀疑”的方法,引导我们质疑那些自我怀疑的想法是否真实可信。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需要强大的自省能力和勇气。我开始尝试用这个方法来挑战我内心的自我怀疑。

当我再次感到“自己不够好”时,我会停下来问自己: “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 “它真的客观吗?” “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逐渐意识到,很多自我怀疑的想法,都只是来自过去的负面评价,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

“小恶魔”阶段:自主性的萌芽与父母的挑战

孩子在两岁左右会进入“小恶魔”阶段,他们开始频繁地说“不”,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这并不是孩子故意和父母作对,而是他们正在验证自己的力量,探索自己的边界。

很多父母会试图压制孩子的反抗,让他们回到从前乖巧听话的样子。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扼杀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小恶魔”阶段实际上是孩子拙劣地表达自我的阶段,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杂乱无章,甚至给父母带来困扰,但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

例如,当孩子不想穿某件衣服时,父母可以提供另外的选择,而不是强迫孩子穿不喜欢的衣服。当孩子不想吃饭时,父母可以询问孩子的原因,并尝试提供其他健康的食物。 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建立对自己的控制感。

如厕训练:自主性发展的缩影

如厕训练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主动如厕”和“被动如厕”代表了孩子对自身需求的认知程度和自我控制能力。

  • 主动如厕: 孩子认可排泄是一种正常的需求,并愿意主动满足这种需求。
  • 被动如厕: 孩子否认或忽视排泄需求,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排泄。

主动如厕体现了孩子对自身需求的尊重和自主性,而反之则可能反映了孩子对自身需求的压抑和控制。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理节奏,耐心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如厕习惯。不要强迫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自我效能感:自信的基石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成功地完成任务,克服挑战。如果孩子在讨好父母的过程中总是遭遇挫败,自我效能感就难以建立。自我怀疑一旦出现,主见就像建在沙漠上的空中楼阁,只能漂浮在期待和幻想中,永远无法落在地面上。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活动,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当孩子成功完成任务时,父母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例如,当孩子成功地学会了自己穿衣服,父母可以这样说:“你真棒!你学会了自己穿衣服,这说明你非常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