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岁》读书笔记五 : 运动
运动
大量研究表明,经常坚持运动的人不仅能延长寿命——比久坐不动的人多活十年左右——更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运动带来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身体层面:
- 心血管健康:降低高血压、改善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代谢平衡: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预防2型糖尿病;
- 心理福祉: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产生,有助于海马体健康,对记忆力和情绪调节大有裨益。
无论是散步、跑步,还是游泳、骑行,每一次心跳加速都在为我们的器官、肌肉和大脑补给“活力燃料”,让我们更有精力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有氧
有氧运动,也称心肺适能训练,衡量的是身体将氧气输送到肌肉并被肌肉高效利用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轻松完成长距离跑步、骑车或日常耐力活动——从登山到逛街,都是它在背后默默支持💪。
- 峰值有氧心肺适能(VO₂max):代表人体每公斤体重每分钟最大摄氧量,是长寿最强有力的生理标志之一;
- 日常耐力:有氧适能越高,体力越充沛,日常生活不再气喘吁吁,年纪越大越能保持活力;
- 脑部受益:心肺运动促进血流加速,为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同时通过BDNF保护记忆中枢。
政府指南也建议成年人大多数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再配合每周2次力量训练,才能全方位呵护心肺、肌肉与骨骼健康。
最大摄氧量
我能利用氧气的最大速率,也就是最大摄氧量,代表着我的身体在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极限。这就像我坐在沙发上休息时,身体只需少量氧气维持基本生理功能。但当我开始慢跑,乃至全力冲刺爬山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会急剧增加。最大摄氧量越高,我能消耗的氧气就越多,也就能跑得更快。 更重要的是,最大摄氧量不仅关乎运动表现,还与寿命长短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最大摄氧量较高的人死亡率显著降低,甚至比吸烟带来的风险更低。即使只是提升心肺功能,从最低水平提升至略高于平均水平,也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多项大规模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心肺功能差的人,死亡风险远高于心肺功能好的人。研究甚至指出,心肺功能不佳比任何传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都更危险。所以,提高最大摄氧量,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对健康和长寿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你的最大摄氧量每十年会下降大约10%,50岁以后每十年将下降高达15%。因此,现在仅仅拥有平均或者甚至高于平均水平的最大摄氧量是不够的.增加最大摄氧量会让你在功能上更年轻。一项研究发现,将老年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每分钟提高6ml/kg,或者说约25%,就相当于将他们的年龄减去12岁。通过过专门的 高强度间歇(HIIT) 或 3–8 分钟的最大努力间歇 训练能显著逆转衰减;
训练注意 二区训练
有氧训练其实可以分为“二区”和最大摄氧量两种模式,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你持久又高效的体能😊。所谓“二区”,就是在你最大心率或最大摄氧量的70%–85%之间进行的稳定耐力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这一强度下,你既能持续很长时间,又能轻松进行“谈话测试”——可以完整地说话,但不宜高谈阔论。这种训练激活了大量富含线粒体的慢缩肌纤维,让线粒体不断增多并保持高效,从而提升你的代谢灵活性、降低炎症和氧化应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周做三小时左右的二区训练(例如四次45分钟)就足以显著改善线粒体健康和脂肪氧化能力了。
为什么专区二区如此重要呢?因为在线粒体这个“细胞能量工厂”里,脂肪酸只能在线粒体内被彻底燃烧,而葡萄糖则有多种代谢途径。健康的线粒体可以灵活切换燃料,更多地燃烧脂肪储备;但代谢不佳或久坐的人,一加速就只能依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迅速产生乳酸,导致运动难以为继。职业自行车手即便在高强度骑行中,也能保持主要燃脂,这正是他们拥有超强线粒体效率和代谢柔韧性的最好例证
无氧 力量
肌肉的重要性 💪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肌肉不仅在质量和力量上不断流失,而且力量的下降速度是质量的2–3倍,肌肉功率(力量×速度)的下降又是力量下降的2–3倍。这主要源于快缩肌纤维(Ⅱ型肌纤维)的萎缩。大量研究证明,肌肉与长寿和健康息息相关:
- 全因死亡风险↑40%–50%:一项对约4500名50岁及以上受试者的10年观察显示,肌肉质量低者死亡风险高出40%–50%;肌肉力量低者风险更是同龄人的2倍。
- 代谢综合征叠加风险:若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全因死亡风险可高达对照组的3–3.3倍。
- 衰弱症标志:肌肉减少症常表现为精力不足、虚弱和平衡问题,并与“衰弱症”(frailty)高度相关——包括无意体重减轻、疲惫、活动不足、行走缓慢与握力弱等。
- 骨骼健康并行下降:骨密度与肌肉质量同时在30岁后开始缓慢下降,65岁后急剧,75岁后更明显。髋部骨折一年内死亡率高达15%–36%。
肌肉就像我们的“外骨骼”,不仅支撑骨骼与关节,还通过分泌myokines和BDNF等分子,促进免疫与神经健康,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老年摔倒、骨折、代谢失调等风险。维护和增强肌肉,等于为健康寿命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进行无氧锻炼
无氧力量训练是对抗肌肉衰减的核心策略,关键在于有计划的、累积性的刺激和恢复。以下是几个实用要点:
- 复合动作优先
- 深蹲、硬拉、卧推、划船、引体向上等一举多动的练习,时锻炼下肢、核心与上肢;
- 这些动作能最大化肌肉纤维招募,并产生机械张力,刺激肌肉和骨骼生长。
- 渐进式超负荷
- 以能完成8–12次为起点,每动作做2–4组;
- 随着力量提升,每周或每两周略微增加重量或组数,确保持续进步。
- 重视同心与离心控制
- 同心收缩(举起阶段)与 离心收缩(放下阶段)都需用力且缓慢;
- 特别是离心控制,可在背包负重下坡或慢降负重时练习,增强肌纤维耐受性。
- 功能性训练
- 背包负重徒步(rucking):每周3–4次、每次1小时,坡度3–15%,背负相当于体重¼–⅓的负重,既锻炼力量也提升耐力与VO₂max;
- 农夫行走(Farmer’s Carry):双手各持半身重量行走1分钟,提高握力与核心稳定。
- 握力与跌倒保护
- 握力不仅是整体力量的代表,更是维持平衡、在滑倒时自我保护的关键——
- 建议定期测试握力,并纳入训练计划(如壶铃握举、手抓器)。
- 频率与恢复
- 每周2–3次力量训练,训练日间隔≥48小时;
- 充分睡眠与高质蛋白(鱼肉、蛋白粉、豆类)摄入,有助肌肉修复。
- 营养与激素支持
- 确保总能量和蛋白质充足,关注钙、维生素D与雌激素对骨密度的重要性;
- 负重运动与雌激素协同作用,可最大化骨骼改建与强度。
通过上述无氧训练策略,你可以有效对抗Ⅱ型肌纤维萎缩,减缓肌肉和骨骼双重衰退,不仅降低跌倒、骨折和衰弱综合征风险,还能提升代谢健康和整体功能水平✨。坚持下去,让你的“外骨骼”更强壮,为健康老年保驾护航
骨密度和稳定性
骨密度的重要性 🦴
骨骼就像我们身体的“支架”,骨密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能承受多少冲击和压力。当我们到了65岁左右,髋关节或股骨骨折的死亡率惊人:一年内高达15%–36%,也就是说,约三分之一的老人因骨折而丧命😢。骨密度降低不仅增加骨折风险,还会加剧身体虚弱、加速“衰弱症”(frailty)的进程。因此,像关注肌肉那样重视骨密度,是保护自己老年生活质量和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
稳定性的重要性 ⚙️
稳定性可以看作身体版的“赛车底盘调校”:即便发动机(肌肉和力量)再强大,没有良好的稳定性,也无法将动力安全、有效地传递出来。缺乏稳定性会导致跌倒、关节损伤,甚至慢性劳损。拥有优越的稳定性,我们才能在日常中自如弯腰、转身,运动中急停变向不易扭伤,还能最大化地发挥力量与爆发力,健康地度过一生٩(๑❛ᴗ❛๑)۶。
如何提升骨密度
- 优化营养:
- 保证足够蛋白质(1.2–1.5 g/kg·d)和总能量摄入;
- 钙、维生素 D 和镁同样不可少;
- 对女性来说,关注雌激素水平(绝经后更需补充营养与负重)。
- 重负荷活动:
- 大重量力量训练(深蹲、硬拉、推举)比单纯跑步更能刺激骨骼重建;
- 负重行走(rucking)也能给髋部和脊柱带来机械张力,促使骨骼增生。
- 早期储备:
- 像投资一样,年轻时就开始累积骨密度储备,年老时才能“余额充足”😊。
四、提升稳定性的运动与做法 🤸♀️
- 核心激活与呼吸:
- DNS/PRI 呼吸练习(仰卧腹式吸气、噘嘴呼气),为动态稳定打基础;
- “猫牛式”脊柱节段控制,增强脊柱稳定性。
- 功能性负重训练:
- 农夫行走(Farmer’s Carry):双手各持半身重量,走1 分钟,提升全身稳定与握力;
- 背包负重徒步(Rucking):每周3–4次、1 小时,坡度上下各练离心与同心,强化髋部与踝部稳定。
- 平衡与单侧训练:
- 单腿站立/弓步走:可闭眼或站在不平面,锻炼踝、膝、髋的微调能力;
- 肩胛骨CARs:控制关节旋转,改善肩部稳定与姿态。
- 同心与离心控制:
- 在深蹲、硬拉、壶铃摆动中刻意放慢离心阶段,提升肌腱与关节周围组织的耐受性。
只要坚持每周进行以上练习,你就能同时巩固骨骼与肌肉的“内骨骼”与“外骨骼”,并拥有优越的身体稳定性,让老年生活更加自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