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国富论》4
《国富论》第四篇:关于君主的收入(国家财政的开支与来源)
亚当·斯密在本章中主要讨论了国家(尤其是君主政体下)的财政收入与其必要性,重点分析了国家维持三大核心职能的财政开支及其正当性。
一、国家收入的合理性基础
- 君主之所以可以收税,是因为国家承担了对社会的保护职能(防御外敌与维持秩序)。
- 从自然状态(农业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后,个人不再亲自保卫土地,而由专业军队承担,国家因此必须支付军费。
二、军事开支的必然性与上升趋势
- 军事是国家最早、最重要的开支之一。
-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武器装备变得昂贵,训练成本提高,战争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
- 因此,军事支出呈现与国家财富水平的正相关:
- 富强的国家才有能力承担高昂的军事费用。
- 军事支出与国家的整体财富水平正相关。
三、司法开支与社会复杂度的关系
- 在物质贫乏、财产差异较小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冲突较少,不需要庞大的司法系统。
- 随着财产积累与社会分化,贪婪、嫉妒和怨恨随之而来,矛盾增加,因此必须建立司法制度来维护财产权和秩序。
-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
- 保护私有财产。
- 缓和社会不平等带来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建设:便利交易的基础
- 道路、桥梁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家为了便利人民进行经济交换而承担的基本职能。
- 良好的交通系统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商品流通效率,是促进市场扩展和经济繁荣的前提。
- 财政来源可以是公共财政,也可以通过“通行税”“使用费”等方式,让受益者按比例承担费用。
五、海外利益的保护: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 当本国商人、企业在海外经营活动中产生利益或面临风险时,国家应承担起保护其利益的责任(如派驻外交官、保护商船航行安全等)。
- 这类保护服务不是针对个体,而是整体商业利益的维护,因此:
- 国家可以向相关受益者征收合理费用。
- 也可将其视作整体国家荣誉和经济体系安全的一部分,由公共财政负担。
六、教育的开支: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 亚当·斯密认为,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其积极外部性显著:
- 教育能提升个体技能和劳动生产率。
- 同时也减少犯罪、提升公民素养,有利于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
- 因此国家有责任承担一定的教育支出。
- 教育支出来源可以包括公共财政拨款,也可以由受教育者承担合理费用,以防止资源浪费。
七、君主的尊严支出:政体象征与制度稳定的需要
- 君主的形象被视为国家体面的象征,因此需要维持一定的“尊严支出”。
- 支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奢华,而是为了将君主与普通人区分开来,增强其权威性和公众的尊重感。
- 这些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制度性的象征投资,有利于国家政体的稳定与统一。
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与结构分析
亚当·斯密在本章中详细探讨了国家收入的来源问题,并指出在保障国家基本职能的开支(军队、司法、公共工程、教育等)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国家需要建立合理且可持续的收入体系。
一、国家收入的传统来源分析
- 资本使用获得利润(企业运营)
- 国家可作为资本拥有者,通过投资产业获取利润。
- 但此方式高风险且收益不稳定,不能作为常规财政来源。
- 资本借出获得利息(类似金融机构)
- 国家也可借出资金收取利息。
- 但由于利率较低且违约风险存在,收益微薄。
- 土地收益(地租)
- 国家可通过皇室或国有土地收取地租。
- 但地租的收入受限于土地数量与土地质量,远远不足以支持国家运转。
二、税收的必要性与结构逻辑
鉴于上述传统方式均无法稳定支持国家财政支出,斯密主张税收是国家财政最重要、最合理的收入来源。
1. 所得税(Income Tax)
个人收入可分为三类,分别征税:
收入来源 | 税收逻辑与难点 |
---|---|
地租 | 地域差异大、波动性强,不易统一征收 |
利润 | 受行业周期与投资回报影响大,征税效果有限 |
工资 | 来源稳定、最易操作,因此成为主要征收对象 |
工资税是征税最合适的对象,因为来源稳定且易于追踪。
2. 消费税(消费品间接税)
斯密将消费品分为两类,分别适用不同的征税策略:
商品类型 | 征税策略 | 原因 |
---|---|---|
必需品(粮食、衣物等) | 不征税或低税 | 否则将推高工人工资,间接加重雇主负担 |
奢侈品(酒、烟、糖等) | 重点征税 | 不影响生活成本,也不会推高工资支出 |
这种方式既确保了税收,又不扭曲劳动市场。
3. 关税(进口税)
- 多用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或补充财政。
- 通常由商人缴纳,但实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若征收过高,将诱发走私行为,造成税收流失与市场秩序混乱。
三、间接税的负担转移与分配效应
- 消费税和关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 下层人民的消费总量远高于上层,尤其在奢侈品消费方面。
- 因此斯密认为,对下层阶级的奢侈品征税是财政收益的重要来源。
四、公债(国债)制度的利与弊
- 公债的优势:
- 国家在战争或紧急时刻需要快速筹资,发行公债比加税更迅速。
- 可调动社会闲置资本,提高资源动员效率。
- 公债的风险:
- 如果用未来税收作为抵押进行借贷,会导致资本流出生产性领域(原本用于投资的资本变为消费)。
- 长期财政透支,未来偿还负担加重。
- 通货膨胀还债策略:
- 国家常常通过货币贬值(通胀)来偿还债务。
- 实质上是一种隐性税收或“赢家诡计”,损害了储户与债权人的利益。
五、财政原则总结(斯密的主张)
- 财政收入应以税收为主,税负分配应遵循公平、效率与可操作性原则。
- 消费税宜区别对待:保护基本生活、调节非必需消费。
- 公债虽有必要,但不得成为常规性财政手段,应慎用。
- 国家不应过多参与生产活动或谋利,应专注于保障治安、司法与公共工程。
关键逻辑回顾
- 重商主义体系:金银视为财富 →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 商人获利、国库增加 → 战争消耗 → 更加依赖出口。
- 斯密的替代方案:财富等于劳动与生产力 → 贸易互利 → 自由竞争优于垄断 → 国家仅在国防和公平贸易时例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