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1. 资本流动的顺序

    • 农业优先:资本首先投向农业,因为农业是生存所必需的,粮食保障优先于其他消费。
    • 制造业其次: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对加工品与工艺品的需求增加,资本自然转向制造业。
    • 对外贸易最后:只有当国内的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足够的剩余去从事国际贸易。
    • 斯密提出一个渐进路径:农业 → 制造业 → 对外贸易。
  2. 土地制度与改良动力

    • 大地主:他们倾向于购置更多土地,而不是改良既有土地,因为收入依赖地租而非效率。
    • 小农或佃农:资本有限,但因要交地租,有动力提高土地产出以增加盈余。
    • 结果:农业改良推进较慢,资本积累困难;改良土地的速度和效率受土地所有制约。
  3. 君主与国家的作用

    • 君主通过税收和法律削弱贵族的特权,推动农奴或依附农民逐渐成为自由民。
    • 城市的资本和工商业为农业带来改良资金与消费市场,间接促进农业改进。
    • 国家秩序和税制在社会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
  4.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 城市 → 农村:资本与工商业产品输入,推动农业改良与市场化。
    • 农村 → 城市: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并构成城市手工业和贸易的庞大消费基础。
    • 互补循环:乡村和城市互为市场,推动整体国民财富的增长。
  5. 财富增长的路径比较

    • 农业为基础:任何国家的财富增长必须建立在农业稳固的基础之上。
    • 制度差异:土地制度、产权安排直接决定了资本在农业中的积累速度和效率。
    • 商业扩展:当农业与制造业积累起剩余,才能推动国际贸易与国家整体富强。
  • 亚当·斯密其实揭示了一个社会经济演化逻辑: 农业社会 → 工业化 → 商业化 → 国际化。
  • 这与后来的经济史研究(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农业改良、荷兰与英国的商业扩张)高度契合。
  • 制度与产权安排,是资本能否顺利转向农业改良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国富论》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一、重商主义的基本观念 1. 财富观: - 财富 = 金银积累。 - 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国家通过贸易顺差来增加金银存量。 2. 国家目标: - 避免金银流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 通过关税、进口限制、垄断特许,来保护国内产业。 3. 商人的逻辑: - 销售比购买更重要,因为货物易损坏,必须尽快换成金银。 - 出口能带来利润,而利润是资本的真正目标。

二、重商主义的运作机制 1. 出口导向: - 出口商品最好体积小、价值大、便于运输(如贵金属、奢侈品)。 - 战争时期尤为依赖出口来获取军费。 2. 进口限制: - 高关税或禁止进口,使国内产业获得垄断地位。 - 资本被引导流入“受保护”的行业。 3. 国库存量: - 流通货币有限,家庭金银器皿不多,真正的财富是国家多年积累的国库存量。 - 战争时,国库金银会被迅速消耗,因而刺激更积极的出口政策。

三、重商主义的问题与斯密的批判 1. 货币 ≠ 财富 - 金银只是交换媒介,不是真正的财富。 - 真正的财富是国民生产力与劳动产出。 2. 零和思维的误区 - 重商主义认为“你多我少”,贸易是零和的。 - 斯密强调贸易可以是互利的,交换能扩大总财富。 3. 利益集团操控 - 商人和制造商推动国家制定保护政策,为少数人牟利。 - 国家整体利益被“商人利益”绑架。 4. 殖民地贸易批判 - 殖民地被当作金银和垄断贸易的工具,但这种制度成本极高,最终有利的只是殖民公司和少数商人,而非整个国家。

四、自由贸易与“自然自由体系” 1. 自由流动的好处 - 如果不受人为限制,资本和劳动会自然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 - 个人追求私利时,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促进社会整体利益。 2. 关税的例外 - 国防需要:如英国航海法,虽不经济,却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 - 报复性关税:若他国对我征税,本国可施加关税迫使谈判。 3. 制度转型 - 从重商主义的“金银至上”,走向“生产力与自由贸易”的新体系。

第四篇的逻辑可以概括为:

重商主义体系 金银 = 财富 → 国家积累金银 → 限制进口 + 鼓励出口 → 商人获利 + 国库增加 → 战争消耗 → 更加依赖出口

斯密的批判与替代 财富 = 劳动与生产力 → 贸易互利 → 自由竞争优于垄断 → 国家应尽量减少干预,仅在国防和公平贸易时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