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的人士的7个习惯中,高效能的意思包括两个,一个是产出,另外一个是产能。效能在于两者的平衡,并不能你意味着在于产出,而忽略的产能,这样子的话就不可以可持续的发展。

积极主动

人们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特定的反应。积极主动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刺激产生怎样的反应。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 ),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Circle of Influence )。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可间接控制的和无法控制的。可直接控制的就是说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来解决。可间接控制的就是说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我们可以通过改进试驾影响的方法来解决。而对于无法控制的,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

积极主动就是指我们更关注自己的影响圈。先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根据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而并不是去抱怨环境。

但这么做肯定是有个必然的后果,就是我们会犯错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对待错误的积极态度应是马上承认,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正如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犯了错却不肯承认和改正,也不从中吸取教训,等于错上加错,自欺欺人。文过饰非,强词夺理无异于一错再错,结果是越描越黑,给自己带来更深的伤害。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就仿佛被毒蛇咬后,一心忙着抓蛇只会让毒性发作更快,倒不如尽快设法排出毒液。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由此就找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诺言;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 Mental/First Creation ),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 Physical/Second Creation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的创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第二次的创造,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旧有习惯限定的。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写自己的剧本。换句话说,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 Leadership )不同于管( Management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制订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定式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当我们专注于这个核心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候,影响圈就会被扩大,这是最高水平的产能,会有力提高我们在各生活领域的效能。这个核心还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 “安全感”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是否拥有个人的基本能力。
  •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标准。
  •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以正确原则为生活中心可以为发展上述四个支撑人生的因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局限性是可以逐步改善的。理解成长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寻找正确原则的时候充满自信,相信学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确的角度更清楚地观察世界。原则不会改变,但我们对原则的理解可以改变。如果以原则为生活中心,智慧和人生方向的来源就是正确的地图,反映事物的真实历史和现状。正确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途径,能够基于正确的资料做出更有意义,更易执行的决策。

要事第一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时间管理通过重要和迫切性划分了四个维度。紧迫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若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此时需要有说“不”的勇气。人各有志,各有优先要务。必要时,应该不卑不亢地拒绝别人,在急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安排需要以下四项关键步骤:

  • 确认角色 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如果你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先记下来。
  • 选择目标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 安排进度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如果你的目标是起草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那就不妨在星期天安排两个小时专门做这件事情。
  • 每日调整 使用这种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先安排妥当的行事表,必要时仍须有所更动。只要把握原则,任何调整都心安理得。

授权是提高效能或效能的秘诀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于授权,总觉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时省事。其实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授权代表成长,不但是个人,也是团体的成长。授权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两种类型:指令型授权和责任型授权。

指令型授权是让别人“去做这个,去做那个,做完告诉我”。大部分生产者都具有这种指令型授权的行为模式。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充分授权,让别人负责完成原定的任务。因为他们的关注重点是方法,他们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

责任型授权的关注重点是最终的结果。它给人们自由,允许自行选择做事的具体方法,并为最终的结果负责。

这种授权类型要求双方就以下五个方面达成清晰、坦诚的共识,并做出承诺。

  • 预期成果 双方都要明确并且完全理解最终想要的结果。要以“结果”,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要投入时间,有耐心,详细地描述最终的结果。具体的日程,明确截止期限。
  • 指导方针 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避免成为指令型授权,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不加约束的放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扼杀人们的能动性,让人们回到初级的指令型要求上:“告诉我你想要我做什么,我照做就是了”。事先告知对方可能出现的难题与障碍,避免无谓的摸索,但是不要告诉他们要做什么。要让他们自己为最后的结果负责,明确指导方针,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做。
  • 可用资源 告诉他们可以使用哪些人力、财务、技术或者组织资源来取得所预期的成果。
  • 责任归属 制定业绩标准,并用这些标准来评估他们的成果。制订具体的时间表,说明何时提交业绩报告,何时进行评估。
  • 明确奖惩 明确地告诉他们评估可能导致的结果,好的和不好的后果都要告诉他们。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财务奖励、精神奖励、职务调整以及该项工作对其所在组织的使命的影响。

信任是促使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因为信任能够让人们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且还有可能需要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让他们拥有符合这种信任水平的能力。

我坚信,只要方法得当,这种责任型授权绝对能够让双方都受益,并且最终能够使善于分配工作的人用很少的时间做成很多事情。 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制与自知之明。

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能够增加情感帐户存款的,是礼貌、诚实、仁慈与信用。这使别人对我更加信赖,必要时能发挥相当的作用,甚至犯了错也可用这笔储蓄来弥补。有了信赖,即使拙于言辞,也不致开罪于人,因为对方不会误解你的用意。所以信赖可带来轻松、直接且有效的沟通。

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等等,会降低情感帐户的余额,到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就得拉警报了。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不断的储蓄。

6种投资方式

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种行为,在甲身上或许能增进感情,换作了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了解并真心接纳对方,才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很多人都倾向于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和需要,觉得在自己身上适用的感情投资,一定也适用于他人。一旦发现结果并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就会觉得自己一片好意成了空,变得心灰意冷起来。黄金定律说:想要别人怎样待你,就要怎样待人。字面意思是你对待他人的方式最终会被返还给自己,但我认为其内涵是,如果你希望别人了解你的实际需要,首先要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实际需要,然后据此给予帮助和支持。正如一个成功养育了几个孩子的家长所说的那样:“区别对待他们,才是平等的爱。”

注意小节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疏忽礼貌,不经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帐户的存款。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正是这些小事。

信守承诺

守信是一大笔储蓄,背信则是庞大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一次严重的失信使人信誉扫地,再难建立起良好的互赖关系。

明确期望

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障碍都源于对角色和目标的期望不明或者意见不一致。很多期望都是含蓄的,从来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过,但是人们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事是心照不宣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没有明确的期望,人们就会变得感情用事,原本简单的小误会也会变得很复杂,原本很小的事情也会导致严重的冲突和人身攻击,最终不欢而散。正确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期望,让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过事实会向你证明,这样做会省去你将来更多的麻烦和周折。

正直诚信

正直诚信能够产生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资的基础。诚信,即诚实守信,既要有一说一,又要信守承诺、履行约定。而表现这种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背后攻击他人。如果能对不在场的人保持尊重,在场的人也会尊重你。当你维护不在场的人的时候,在场的人也会对你报以信任。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诚信就是平等对待所有人。这样,人们就会慢慢信任你,纵使起初并非人人都能接受这种作风,因为在人后闲言闲语是人的通病;不同流合污,反而显得格格不入。好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恳坦荡终会赢得信任。

勇于致歉

当我们从情感账户上提款时,要向对方诚心致歉,那会帮助我们增加存款:“我错了。”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可以给人安全感与自信心,鼓励个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长,由于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检验人生种种美好的境界。不过,无条件的付出并不代表软弱。我们依然有原则、有限度、有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有条件的爱,往往会引起被爱者的反抗心理,为证明自己的独立,不惜为反对而反对。其实这种行为更显现出不成熟的心理,表示你仍受制于人。

因此,我认为在互赖关系中,问题就代表机会 —— 增加情感帐户存款的机会。牢记情感账户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开始探讨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与他人合作顺利所必需的习惯,我们会看到这些习惯怎样让相互依赖变得有效,而其他想法和行为对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双赢思维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 利人利己(双赢) ◉ 两败俱伤(输/输) ◉ 损人利己(赢/输) ◉ 独善其身(赢) ◉ 舍己为人(输/赢) ◉ 好聚好散(无交易)

利人利己(双赢)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地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就是双方有福同享,皆大欢喜,这种结果会让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决定,完成计划。

损人利己(赢/输)秉持这种信念的人习惯于利用地位、权势、财力、特权或个性来达到目的。

舍己为人(输/赢)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别人的意志。在谈判时,他们常常不是放弃就是退让,如果成为领导,也对属下极端纵容。赢/输模式意味着做好人,然而“好人不长命”。 可是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造成的。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怒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尝失。

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扳回局面,但其实谋杀等于自杀,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独善其身(赢)另一种常见的模式就是独善其身,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的时候,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就留给他们自己去保护吧。

长远来看,不是双赢,就一定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才说,只有双赢才是在相互依赖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好聚好散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利益共享,那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们之间没有期望,没有订立合约,没有雇用和合作关系,这比明确期望后再让对方希望破灭要好得多。心中留有退路,顿觉轻松无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更有助于发掘及解决问题。即使买卖不成,仁义尚在,或许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双赢品德

诚信 我们将诚信定义为自己的价值观。习惯一、二、三教育我们养成并保持诚信的品德。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明确的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地以此为核心安排活动,信守承诺,就能够逐渐培养起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

成熟 这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知足 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零和游戏。

相形之下,富足的心态( Abundance Mentality )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并提供宽广的选择空间。

双赢关系

以双赢品德为基础,我们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双赢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账户。没有信用,我们最多只能妥协;缺乏信用,我们就无法开诚布公,彼此学习,互相交流和发挥创造性。

双赢协议

关系确立之后,就需要有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这种协议有时被称为“绩效协议”或“合作协议”,它让纵向交往转为水平交往,从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上级监督转为自我监督。

在双赢协议中,对以下五要素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 预期结果:确认目标和时限,方法不计。
  • 指导方针:确认实现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
  • 可用资源:包括人力、财力、技术或者组织资源。
  • 任务考核:建立业绩评估标准和时间。
  • 奖惩制度:根据任务考核确定奖惩的意义。

这五个要素赋予双赢协议重要意义,对此的理解和认可使人们在衡量自己业绩的时候有据可依。

双赢过程

我建议不同的人和机构采用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 第三,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 第四,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知彼解己

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 —— 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如果你要和我交往,想对我有影响力,你首先要了解我,而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技巧。如果我觉察到你在使用某种技巧,就会有受骗和被操纵的感觉。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动机。你让我没有安全感,自然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 Empathic Listening )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所以在移情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移情聆听还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控制、自利、胁迫和屈就,结果是情感账户被支取。

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你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了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这个基本需求后,你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

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 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 )的倾向:

  • 价值判断 —— 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 追根究底 —— 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 好为人师 —— 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 自以为是 —— 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这个例子充分显示有效的沟通多么不易,了解他人又是多么重要。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父:“你已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父:“你不想上学了。”
  •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父:“你觉得很有挫折感。”
  •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再以前面的例子说明。

表达自己也是谋求双赢之道所不可缺少的,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这通常需要相当的勇气。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我认为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账户。感情指的是你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模式转换。多数人习惯直接用左脑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来没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综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所谓统合综效的沟通,是指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

统合综效和创造会让人热血沸腾,坦诚交流的效果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坦诚往往与风险相伴,但是非常值得,因为你的收获与进步将是不可思议的。

低层次的沟通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防,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而且毫无效率可言,即产出/产能不平衡,结果只能是让人们更有理由进行自我防御和保护。

中间一层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相当成熟的人才办得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保持礼貌,却不一定为对方设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却不能了解背后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完全开诚布公,探讨其余的选择途径。这种沟通层次在独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创造性。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最常用的态度是妥协,双方都有得有失。但是,它不具创造性和统合综效的能力,只能引致双赢的低级形式。

统合综效意味着 1 + 1 等于 8 或 16 ,甚至 1600 。源自高度信任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由此产生的文化氛围即使不能持久,但至少在当时可以促成产出/产能的平衡。即使在既不能统合综效也不能干脆放弃的情况下,只要用心尝试和努力,通常都会达成更有效的妥协。

高余额的情感账户、双赢模式、先理解别人的原则,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实现创造性统合综效的理想环境。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自以为是的人总以为自己最客观,别人都有所偏颇,其实这才是画地为牢。反之,虚怀若谷的人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而乐于在与人交往之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见解,重视不同的意见,因而增广见闻。

动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具社会性与心理性因素。这两组作用力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应变时都要考虑周全。不设法削减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几经努力失败后,就会引起改进不易的感叹。

不断更新

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习惯七就是个人产能。它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 —— 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身体

耐力 源于有氧运动,靠的是心血管功能 —— 即心脏向全身供血的能力。

心脏是肌肉,但无法直接得到锻炼,只能通过运动大型肌肉组织(尤其是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因此,快走、跑步、骑车、游泳、越野、滑雪和慢跑对身体大有益处。

韧性 源于伸展运动。很多专家建议在有氧运动前后要分别注意“预热”和“慢停”(伸展)。预先热身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提高肌肉温度,为强度较大的锻炼做好准备;慢慢停止运动有助于分解乳酸,缓解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感。

力量 源于持久的肌肉运动 —— 比如简单的柔软体操、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和举重。力量训练的强度因人而异:如果你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增强力量有助于提高技能;如果你主要从事脑力劳动,长期保持坐姿,体力消耗有限,那么除了有氧运动和伸展训练之外,再辅以柔软体操可能就足够了。

精神

精神层面的更新为你指引人生方向,与习惯二密切相关。

精神层面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它能够调动人体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的资源,把你同所有人类的永恒真理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心把握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真谛,就如同得到了一把可以聚拢一切的大伞,源源不断地赐予我们新的力量,如果能够持之以恒,效果会更加明显。正因为如此,我才坚信个人的使命宣言至关重要。一旦深刻理解了生活的中心和目标,我们就可以不断反思,持之以恒,在更新精神层面的过程中,就可以抱着坚定的信念,构想并实践每一天的活动。

智力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积极处世的人有能力摸索出无数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养成定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是拓展思维的最佳方式,这是第二类事务,人们可以借此接触到当前或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我极力推荐大家从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始,然后每两周读一本书,接着是每周读一本书。“不读书的人跟文盲没什么两样。”文学巨著、哈佛经典、名人自传、《国家地理》等出版物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不同领域的当代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和提高智力。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的时候实践习惯五,则会事半功倍;否则,如果尚未真正理解作者的初衷,就根据自身经历过早地做出判断,就会事倍功半。

磨砺心智的另一种有效方式是写作。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深刻见解和学习心得,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晰、准确和连贯。如果能够在写信的时候与他人深入交流思想、感受和理念,而不是肤浅地停留在事物表面,也有助于我们提高思考、推理和获取他人理解的能力。

社会/情感

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四、五、六,围绕着人际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生活中社会层面和情感层面之所以紧密相连,是因为我们的情感生活首先源自并体现于与他人的关系,但并不限于此。社会/情感层面的更新并不像其他层面的更新那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我们可以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完成这项工作,但练习还是必要的。

改变他人

我们如何反映他人的形象?这种反映又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多少影响呢?我们有足够的“财富”对别人做感情投资。我们越擅长发掘别人的潜力,就越能在配偶、子女、同事或雇员身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记忆力。我们不应该给他们“贴标签”,与他们共处时要从全新的角度“打量”他们,帮助他们独立和实现自我,并建立起美满、丰富和卓有成效的人际关系。

歌德( Goethe )说:“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他的潜能和应有成就期许之,他定能不负所望。”

总结

身体层面的自我更新等同于强化个人愿景(习惯一)。它帮助我们增强积极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不需要被动地承受他人的行为后果,这也许是锻炼身体的最大好处。

精神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领导(习惯二)。它帮助我们更好地按照想象和良知(而不只是回忆)行事,深入理解个人思维和价值观,确定核心的正确原则,明确自己在生活中的独特使命,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坚持正确原则并利用个人的资源优势。精神层面的更新让个人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智力层面的更新等同于强化自我管理(习惯三)。它帮助你在做计划的时候确定第二类事务的重要活动,优先能够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的目标与活动,然后围绕这些组织并开展活动。

“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完全在个人的影响圈范围内。第二类事务会集中必要精力将所有习惯整合到生活中,让你以原则作为生活的中心。

这也是“每天的公众领域的成功”的基础,是你更新社会/情感层面所需要的内在安全感的来源。它赐予你力量,让你能够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即以知足的心态对待他人,真诚尊重彼此的差异,为他们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它是实现真正的理解和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并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实践习惯四、五、六的基础。

再论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我们逐渐有了两项心照不宣的基本规则。一是“不要刨根问底”:无论哪个人露出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尽力体谅对方,否则就显得太过咄咄逼人、霸道和刻板。因此尽管我们心里很渴望尽可能多地了解,还是渐渐认识到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来让双方倾吐心事。 二是在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打住,晚些时候或者等到第二天再说,直到当事人愿意再次开口。 这种交流最艰难也最有成效的时刻,就是在两个人的脆弱相互触碰之时。由于主观情绪作怪,我们可能会发现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已不复存在,不祥的感觉开始露头,好在我们之间存在着默契和共同的愿望:时刻准备在曾经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重新面对这些问题,直至解开彼此的心结。

1 )若觉得快要失去理智了,那该怎么办?

吸口氧气

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呼吸,有助于减轻自己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把你的舌头抵在牙齿后面、口腔的顶部,通过鼻子深深吸一口气,让胸腔充满空气直到腹部鼓起就像婴儿一样。然后慢慢通过鼻子或口腔呼出空气。这样至少做三次。它能让你放松并平静下来。

前瞻性的内省

首先要有大局观,向自己提问:“好吧,一个月以后我还会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一年以后呢?”若你觉得即将失去理智,先确定一下这背后的起因是否合理,如果你突然发觉引起巨大压力的原因其实很荒谬,不妨一笑置之。

选择你的回应

选择合适和建设性的情绪:愤怒、勇敢、幽默、同情、悲伤或其他。只要你仍能控制自己,仍能勉强应付局势,那任何情绪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