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分享第 232 期
TC分享第 232 期
2025 week 23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2025 week 23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2025 week 22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2025 week 21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2025 week 20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2025 week 19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1】关税重压下 希音Temu在美销售双双下滑
……4~5岁的儿童早期,开始以孩子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建构属于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被动的存在。
自尊并非越高越好,它应该是一种稳定、客观的自我认知,而非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脆弱空中楼阁。自尊是与世界交流的基础,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中开篇点明自尊的重要性,将其比作精神的必需品,这一定位非常精辟。没有自尊,个体将迷失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有效的连接。心理学定义将自尊视为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这强调了自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但这种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或贬低。童年早期的“全或无”自尊状态是理解后续自尊问题的关键。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无法全面评估自身,容易因单一事件给自己贴上标签。这种早期模式很容易延续到成年,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非高即低的极端状态。
书中对这种忽高忽低的自尊状态的分析尤为深刻。这种状态源于内在的自卑感,并以两种极端方式表现:一是通过优越感来掩盖自卑,在他人面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二是被他人的光芒所掩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状态都扭曲了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知,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这种不稳定的自尊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应对内心的不安全感。
作者批判了将自尊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做法。 努力追求光鲜的标签,拼命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看似提升了自尊,实则使其更加脆弱。一旦失去这些外部条件,自尊就会瞬间崩塌。书中举例,将自尊与成功挂钩,一旦失败就全盘否定自我价值,这与儿童时期受到的条件性评价密切相关。父母或老师的负面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会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失败与低价值感之间的联系。相反,过度的赞扬(“孩子真棒”)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是否取得好成绩。这种条件性的自尊模式,最终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畏首畏尾,或者在成功后过度膨胀。
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培养孩子在无助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 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无助感,还能培养他们多元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更稳定、更客观的自尊。
……1-3岁是孩子人格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探索欲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的碰撞,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发展自主性,以及如何应对羞耻感这种复杂的情绪。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一种“夸大自我”的状态,认为好的事情都属于自己,坏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这种看似任性的状态,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尝试各种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符合成人的规范,例如浪费食物、破坏物品等。
大多数父母会本能地认为孩子“不听话”,需要管教。然而,过度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发展,甚至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羞耻感。例如,孩子可能只是出于好奇玩弄食物,但父母严厉的斥责,会让孩子突然感到羞耻和被嫌弃。这种突如其来的羞耻感,会逐渐萎缩孩子的探索欲,因为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堆积问号,滋生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感受到羞耻,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只能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害怕犯错,甚至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体验到过度的羞耻感,而是要成为孩子的“后盾”。当孩子玩耍时,尽可能让他们尽情地玩,除非涉及危险,否则不要轻易干涉。当孩子看向父母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这种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探索世界,发展自主性。
羞耻感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它非常难以应对。健康的羞耻感和不健康的羞耻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025 week 18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最近读了一本书《二次成长》,作者是王瑞。这本书里提到了非常多心理学相关的概念和名词,比如“安全感”、自尊、内疚。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名词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重新思考它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二次成长”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开始通过对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与修复,重新塑造自我,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再次成熟与蜕变。
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第一阶段的几个关键词出发,分享我对“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的一些新看法。
那什么是存在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存在能被外界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通过他人的反馈确认自我存在的感受。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回响。
最初,这种存在感来源于我们作为婴儿时的哭喊。当我们哭了,有人来回应我们、安抚我们,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发出的声音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是被看见的、被关心的。
这是一种最初的、原始的自我存在的确认。而如果这种互动是稳定而温暖的,婴儿就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感。但如果这个阶段缺乏回应,或者回应混乱、不一致,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不安和怀疑,觉得“我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被忽视了”。
分裂感指的是个体在内心中无法整合“好”与“坏”的两种状态,当这两种情绪、评价或认知不能统一时,心理上就会出现冲突与撕裂。这种状态轻则让人陷入纠结、选择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内心撕扯、情绪剧烈波动,甚至让人陷入停滞,不知所措,像在原地打转。
分裂感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成长经历。举个例子:一个小婴儿可能会将母亲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当妈妈温柔地回应、照顾他时,是“好妈妈”;而当妈妈忙碌、忽略或无法及时回应时,在孩子心中就变成了“坏妈妈”。其实这两个面向本是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状态,但由于婴儿尚未具备足够的理解和情绪整合能力,就容易将这种矛盾体验“切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2025 week 17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