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分享第 229 期

TC分享第 229 期 2025 week 20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中美两国政府近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会谈,就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此次会谈的核心成果是达成一项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一次重大缓和。……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8 期

TC分享第 228 期 2025 week 19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科技新闻 【1】关税重压下 希音Temu在美销售双双下滑……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三阶段:4-6岁 价值感

《二次成长》第三阶段:4-6岁 价值感 4~5岁的儿童早期,开始以孩子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建构属于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被动的存在。 自尊 自尊并非越高越好,它应该是一种稳定、客观的自我认知,而非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脆弱空中楼阁。自尊是与世界交流的基础,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中开篇点明自尊的重要性,将其比作精神的必需品,这一定位非常精辟。没有自尊,个体将迷失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有效的连接。心理学定义将自尊视为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这强调了自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但这种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或贬低。童年早期的“全或无”自尊状态是理解后续自尊问题的关键。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无法全面评估自身,容易因单一事件给自己贴上标签。这种早期模式很容易延续到成年,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非高即低的极端状态。 书中对这种忽高忽低的自尊状态的分析尤为深刻。这种状态源于内在的自卑感,并以两种极端方式表现:一是通过优越感来掩盖自卑,在他人面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二是被他人的光芒所掩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状态都扭曲了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知,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这种不稳定的自尊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应对内心的不安全感。 作者批判了将自尊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做法。 努力追求光鲜的标签,拼命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看似提升了自尊,实则使其更加脆弱。一旦失去这些外部条件,自尊就会瞬间崩塌。书中举例,将自尊与成功挂钩,一旦失败就全盘否定自我价值,这与儿童时期受到的条件性评价密切相关。父母或老师的负面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会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失败与低价值感之间的联系。相反,过度的赞扬(“孩子真棒”)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是否取得好成绩。这种条件性的自尊模式,最终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畏首畏尾,或者在成功后过度膨胀。 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培养孩子在无助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 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无助感,还能培养他们多元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更稳定、更客观的自尊。……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1-3岁是孩子人格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探索欲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的碰撞,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发展自主性,以及如何应对羞耻感这种复杂的情绪。 从“夸大自我”到羞耻感的初体验:父母如何成为后盾?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一种“夸大自我”的状态,认为好的事情都属于自己,坏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这种看似任性的状态,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尝试各种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符合成人的规范,例如浪费食物、破坏物品等。 大多数父母会本能地认为孩子“不听话”,需要管教。然而,过度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发展,甚至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羞耻感。例如,孩子可能只是出于好奇玩弄食物,但父母严厉的斥责,会让孩子突然感到羞耻和被嫌弃。这种突如其来的羞耻感,会逐渐萎缩孩子的探索欲,因为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堆积问号,滋生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感受到羞耻,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只能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害怕犯错,甚至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体验到过度的羞耻感,而是要成为孩子的“后盾”。当孩子玩耍时,尽可能让他们尽情地玩,除非涉及危险,否则不要轻易干涉。当孩子看向父母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这种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探索世界,发展自主性。 健康与不健康的羞耻感:良知与内在批评家 羞耻感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它非常难以应对。健康的羞耻感和不健康的羞耻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7 期

TC分享第 227 期 2025 week 18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本周,Meta 正式推出了名为 Meta.……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最近读了一本书《二次成长》,作者是王瑞。这本书里提到了非常多心理学相关的概念和名词,比如“安全感”、自尊、内疚。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名词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重新思考它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二次成长”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开始通过对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与修复,重新塑造自我,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再次成熟与蜕变。 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第一阶段的几个关键词出发,分享我对“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的一些新看法。 存在感 那什么是存在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存在能被外界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通过他人的反馈确认自我存在的感受。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回响。 最初,这种存在感来源于我们作为婴儿时的哭喊。当我们哭了,有人来回应我们、安抚我们,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发出的声音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是被看见的、被关心的。 这是一种最初的、原始的自我存在的确认。而如果这种互动是稳定而温暖的,婴儿就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感。但如果这个阶段缺乏回应,或者回应混乱、不一致,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不安和怀疑,觉得“我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被忽视了”。 分裂感 分裂感指的是个体在内心中无法整合“好”与“坏”的两种状态,当这两种情绪、评价或认知不能统一时,心理上就会出现冲突与撕裂。这种状态轻则让人陷入纠结、选择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内心撕扯、情绪剧烈波动,甚至让人陷入停滞,不知所措,像在原地打转。 分裂感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成长经历。举个例子:一个小婴儿可能会将母亲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当妈妈温柔地回应、照顾他时,是“好妈妈”;而当妈妈忙碌、忽略或无法及时回应时,在孩子心中就变成了“坏妈妈”。其实这两个面向本是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状态,但由于婴儿尚未具备足够的理解和情绪整合能力,就容易将这种矛盾体验“切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6 期

TC分享第 226 期 2025 week 17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新闻思考 最近美国国内围绕国际学生身份的法律争议也引发了关注。部分支持巴勒斯坦行动的国际学生因参加校园抗议而被吊销签证,面临遣返威胁。虽然学生最终通过诉讼胜诉,成功恢复了签证身份,但事件本身反映出美国在处理国际学生问题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留学生群体对美国社会环境和政策稳定性的担忧。 在这里谈谈中国在美留学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留美学生人数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自2000年到2010年,中国学生赴美人数快速增长,从约1.5万人上升至数十万人,主要以STEM领域精英为主。这一时期,美国通过延长实习签证(OPT)期限等政策积极吸引国际学生,而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更多家庭提供了留学支持。美国高校的学术声誉和丰富资源,成为中国学生选择留美的重要吸引力。……

阅读全文

《黑炮事件》影评

最近我观看了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黑炮事件》。影片讲述了老赵,一位国企工程师,因为发出一封内容简单的电报“找黑炮”,无意间被卷入了一场荒谬的政治风波。警察和单位领导对“黑炮”含义产生了过度怀疑,紧接着,一场围绕秩序与控制的机构性反应随之展开。 影片背景设定在工厂即将接待一位德国专家之际,原本由老赵担任翻译。然而因为“黑炮事件”,党组织出于维护单位安全和政治正确的考虑,取消了老赵的翻译资格,尽管没有人真正关心“黑炮”的真实含义。新派来的旅游翻译与专业领域脱节,闹出种种笑话,最终导致了合作项目的失败,造成巨大损失。 结合我在《智人之上》中读到的观点——信息管理的重点并非寻找真相,而是维护社会秩序——这部电影的讽刺意味更加突出。党组织对老赵的监控和打压,并不是出于对事实的追求,而是基于一种对潜在风险的恐惧。他们宁可牺牲一个无辜的工程师,也要在体制内部维持表面的安全与稳定。这种对秩序的执念,正是八十年代社会环境的一种真实反映。 影片整体氛围压抑,导演反复使用巨大的钟表镜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体制机器的冷酷运转;画面色调低沉,人物穿着朴素,强化了工厂世界的封闭与僵化。音乐节奏缓慢而死板,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窒息感。 老赵由演员生动演绎,他展现出当时基层知识分子的质朴与热情,对学术怀有真挚的热爱,却又被无情的现实不断碾压。他的无奈与困惑,不仅是个人遭遇,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老赵们”的集体命运。 《黑炮事件》通过荒诞的情节,冷峻地揭示了一个社会的本质——在集体体系中,真相往往让位于秩序;个人价值容易被权力机器碾碎。即使放到今天,这种深刻的洞察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部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以黑色幽默解剖体制病灶的杰作。……

阅读全文

《超越百岁》读书笔记六 营养

《超越百岁》读书笔记六 营养 基本问题与营养3.0的目标 营养的核心问题在于平衡。我们追求的不是单一的饮食模式,而是优化个体健康状态,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你是否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你是否肌肉不足或肌肉充足? 你的新陈代谢是否健康? 营养3.0的目标是解决这些问题,尤其关注代谢健康。由于代谢健康状况不佳与营养过剩和肌肉不足高度相关,因此一个常见的目标是在增加肌肉的同时减少能量摄入。对于营养不良的个体,尤其是老年人,重点是确保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以维持肌肉质量,这对于寿命和健康寿命至关重要。 营养原则总结: 总原则: 不要摄入太多或太少的卡路里,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必需脂肪,获取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病原体和毒素。 简单即是美: 营养的核心原则相对简单,复杂的是个体差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基本方法:三大策略 面对“标准美国饮食”(SAD)的挑战,我们需要摆脱高糖、低纤维、高度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加工油的陷阱。SAD容易导致营养过剩,并取代维持健康所需的关键营养物质。为了改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三大策略:……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5 期

TC分享第 225 期 2025 week 16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这场围绕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冲突,源自近期一系列政治与教育政策之间的激烈碰撞。特朗普政府在回归执政之后,迅速采取行动打击美国高校中被认为带有“左倾”色彩的项目,尤其是涉及**多元、公平与包容(DEI)**的内容。同时,针对校园中声援巴勒斯坦的学生行动,政府也以“反美”、“不安全”等理由进行施压。哈佛大学作为全美乃至全球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拒绝配合特朗普政府的多项要求,包括接受对教学、招生、教职聘任的外部监督,也因此成为政策打击的首要对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