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六) 爱情

Total visitor Visitors in today

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intimacy),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激情常以性渴望的形式出现,但任何能使伴侣感到满足的强烈情感需要都可以归入此类。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是承诺(commitment),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承诺在本质上主要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驱力。

爱情的三个成分分别是,亲密,激情和承诺。浪漫的爱,就是当程度高的亲密和激情一起发生时,友伴的爱是指亲密和承诺结合形成,对亲密伴侣的爱。虚幻的爱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一种愚蠢的体验。圆满的爱就是亲密,激情和承诺都已相当的程度同时存在。

  • 迷恋(infatuation)。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当人们被几乎不认识的人激起欲望就会有这种体验。
  • 喜欢(liking)。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喜欢多表现在友谊之中,伙伴双方有着真正的亲近和温情,却不会唤起激情或者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
  • 空爱(empty love)。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

浪漫的爱也将伴侣进行理想化的评价为特点,某种意义上,爱情是盲目的,当浪漫存在时,目的性和理性公平似乎减少了浪漫爱,也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是他们发展出更多要化作自我概念并提高自尊。

心理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认为存在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Fisher,2006),这具有演化学上的意义。首先是性欲或性驱力,由性荷尔蒙调控。性欲使得人们有了与人交媾的动机,从而促使人们成功地进行繁殖。其次是吸引力,促使人们追求他们所偏爱的特定的恋人。吸引力通过激起浪漫的爱情促使人们形成稳定的配偶联系,它由特定脑区里控制奖赏情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和(可能的)5—羟色胺(serotonin)来调控(Aron et al.,2008)。当我们坠入爱河,多巴胺水平就会上升,从而引起兴奋和欣喜,而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可以给予我们足够的能量去不知疲倦地追求心上人。神经递质的这种混合或许正是“爱人们感到欣快、精神抖擞、乐观豁达和精力充沛,并能快乐地秉烛夜谈,通宵达旦;或者连续数小时不停地做爱的原因”。依恋是指长期的伴侣关系所带来的舒适、安全的情感。这种情感使得夫妻们厮守在一起的时间足够长,从而能保护和供养他们年幼的子女。依恋驱动的是相伴之爱,由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调节(依恋的时间越长催产素含量越高)。

激情

激情洋溢的吸引力根源于两个因素:(1)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并伴随(2)相信另一个人是引起你唤醒的原因(Berscheid & Walster,1974)。根据这一双因素观点,当情感唤醒是由于出现了另外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时,浪漫的爱情就会产生,或者至少得以增强。陷入浪漫爱情的程度越深,个体在爱之激情量表上的得分就越高,在伴侣双方订婚或同居时分数会趋于平缓。

人们往往对伴侣有着乐观美好的看法,爱得最深时对爱人的理想化和赞美也达到了巅峰。事实上,一旦产生了浪漫的爱情,人们会开始忽略有关未来伴侣的不好信息,或者重新解释这些信息。现实中“爱情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视爱侣的缺点。他们将爱侣的形象理想化,这与他们面对的具体事实有着重大差别。事实上,爱情和友谊的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想象——爱侣是迷人、神秘而且有吸引力的,而朋友则不是这样。

陷入爱情我们对自己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他们提出的自我延伸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认为,随着伴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和新的社会角色,爱情会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到扩展和变化,我们会渐渐了解我们以前所不认识的自己。

相伴之爱

相伴之爱并不依赖于激情,所以它比浪漫之爱更为稳定。三角理论认为相伴之爱是亲密和承诺的结合,但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把它描绘成“对可爱伴侣的舒心的、温情的、信任的爱恋,它以深厚的友谊为基础,包含相伴相随、共同的爱好活动、互相关注和一起欢笑”(Grote & Frieze,1994,p.275)。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忠诚的友谊,而对方就是与我们的生活相互交织的人。持续满意的婚姻似乎包括了很多成分的相伴之爱。相伴之爱还与浪漫之爱具有不同的生理基础。促进人放松并减少压力的神经肽催产素好像与相伴之爱有关。而且,血液中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在与配偶讨论棘手问题时往往显得更温和、更善良。简而言之,催产素的释放或许是相伴之爱产生的生物基础。

即便多巴胺是浪漫爱情的重要参与者,催产素是相伴之爱的核心成分,这两种化学物质在人的身体内总有一定的含量,所以很少能遇上纯粹的浪漫之爱和相伴之爱,即只出现一种而缺乏另一种的爱情。

同情之爱

这种爱结合了亲密中的信任及理解与同情及关爱,关爱中包含同理心、无私和为爱人牺牲的意愿

但同情之爱却根源于对伴侣优点和缺点更准确的理解之上;我们认识到他们的不足,但我们不管怎样还是爱他们(Neff & Karney,2009)。同情之爱中无私关照的核心特征可能是无价的,能保护和维系亲密关系,即使伴侣因为年龄垂垂老矣,或者“因为厄运让伴侣意外从好变差”

爱情的文化差异

美国人在描述坠入爱河的体验时,比中国人更强调恋人的俊美容貌和共同点,而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多提及温和的性格、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生理唤醒。中国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在应该与谁结婚的问题上更可能遵从父母的愿望(Zhang & Kline,2009)。而中国的婚姻通常是家庭做决定,美国的年轻人则往往希望完全由自己做主选择配偶。

依恋类型。依恋的两个维度,忧虑被弃和回避亲密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与爱情的所有成分都有关系:亲密、激情、承诺和关爱。亲密。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一般很重视其他人,认为别人值得信任、可以依赖和心地善良(Luke et al.,2004),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很坦诚,心情愉快地进行大量的自我表露。激情。痴迷型的人的生活存在很多戏剧性场景,但大部分并不轻松愉快。最后,当伴侣紧张不安,需要支持时,不安全型的人并不是有效的看护者,与安全型的人相比,他们提供的安慰更少,也不能让伴侣放心(Simpson et al.,2002)。详而言之,当危难中的伴侣请求安慰和支持时,高回避的人的行为更消极,有时还会变得恼怒。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拥有(1)持续时间更长的人际关系和(2)总数更多的人际关系。

男性往往比女性有着更为浪漫的态度体验;他们比女性更可能认为只要爱一个人就已足够,其他的都不重要(Sprecher & Metts,1989)。他们也更可能相信“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体验,他们往往比女性更快地坠入爱河(Hatfield & Sprecher,1986)。女性在爱情方面比男性更为谨慎;女性对爱恋的对象更为挑剔,更迟缓地感受到激情,她们将爱慕之情限制在适配价值更高的伴侣身上

爱会持久吗?

最基本的事实是,人们在结婚之后浪漫的爱情会减弱(Sprecher &Regan,1998)。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浪漫和爱之激情量表上的得分都会下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婚姻之后的第四年是离婚最频繁的时间段(Fisher,1995)。

首先,幻想促进了浪漫。如前所述,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洋溢着激情的爱人们往往会将他们的伴侣理想化,缩小或忽略那些使他们止步不前的不利信息。当伴侣双方开始生活在一起、变得越来越现实时,浪漫就会消退。仅仅是新奇也能为新确立的爱情关系注入兴奋和能量。恋人之间的初吻比之后的成千上万个亲吻更令人激动,而当人们为新的伴侣而精神抖擞、魂牵梦绕时,决不会意识到在30年之后自己的爱人会变得多么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确,新奇在其他物种中也会引起性唤醒。

新奇对性唤醒的影响称为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浪漫的夫妻一起参加新奇、兴奋的活动会让他们彼此更加相爱(Strong & Aron,2006)。当我们刚坠入爱河时,我们的自我在扩展,事物都是新鲜的,亲密感在不断增加,激情就可能非常高亢。然而,一旦确立了婚姻关系,新奇感消失,激情逐渐消退;婚姻关系持续越久,激情就变得越少。

浪漫激情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幻想、新奇和唤醒——一般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弱,所以浪漫的爱情亦会日渐消退。

因为浪漫和激情涉及,幻想,新奇和唤起。每一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友伴之爱非常令人满足,比他们的爱情也更为稳定。虽然相伴之爱不依赖于激情,身处相伴之爱的人仍会感到非常满足(Hecht et al.,1994)。并且因为亲密和激情存在相关(Whitley,1993),夫妻成为好朋友也有助于维持激情。

而是婚姻生活变得没有情趣、难以让人兴奋或者没有挑战性时才会滋生厌倦(Harasymchuk & Fehr,2011)。厌倦是爱恋和满意的对立面,所以厌倦的出现是非常糟糕的信号(Tsapelas et al.,2009)。如果不再有新奇,就去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这就是你的爱情策略。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培养与爱人之间的友谊。努力保持新鲜感;把握住每一个与配偶共同进行新奇探索的机会(Strong & Aron,2006)。如果对爱人急迫的欲望渐渐演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不要觉得奇怪或失望。这种幸福的结果可能会让你成为幸运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