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分享第 233 期

TC分享第 233 期 2025 week 24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对伊朗多个核设施与军事目标发动大规模空袭,涉及Natanz等关键浓缩设施,以及多处指挥中心和核科学家住所,造成包括若干核科学家与高级军官遇害,随即伊朗发射导弹反击,双方人员与基础设施均有损失,区域紧张急剧升级,国际社会纷纷呼吁克制与对话。……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32 期

TC分享第 232 期 2025 week 23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近期,洛杉矶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起因是联邦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CE)在当地进行了大范围的拘捕行动,特别是在市中心和周边郊区的驱逐措施,引发了大量民众的不满。一些抗议者指责联邦政府侵犯人权、歧视移民,示威活动迅速蔓延至城市多个区域,甚至封锁了高速公路,一度造成交通瘫痪。部分抗议者还使用燃烧物破坏公共财产,警方则以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进行回应。……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31 期

TC分享第 231 期 2025 week 22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本周三晚间发表声明,宣布特朗普政府将“积极寻求撤销”部分中国学生的签证,尤其针对那些被认为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或在“关键领域”学习的学生。这一声明被视为美国对中国学生签证政策趋紧的最新信号。尽管鲁比奥未具体说明哪些学科属于“关键领域”,外界普遍认为他所指的是物理科学、工程和高科技等与国家安全或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也正在修订整体签证标准,以加强对来自中国(包括香港)学生的审查。……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30 期

TC分享第 230 期 2025 week 21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2025年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宣布撤销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SEVP)认证,理由是哈佛未能遵守关于国际学生信息报备的相关法律规定。该决定原计划自2025-2026学年起生效,意味着哈佛将失去招收新的F类和J类签证学生的资格,甚至要求在读国际生转学或面临身份失效的风险。……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9 期

TC分享第 229 期 2025 week 20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中美两国政府近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会谈,就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此次会谈的核心成果是达成一项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一次重大缓和。……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8 期

TC分享第 228 期 2025 week 19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科技新闻 【1】关税重压下 希音Temu在美销售双双下滑……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三阶段:4-6岁 价值感

《二次成长》第三阶段:4-6岁 价值感 4~5岁的儿童早期,开始以孩子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建构属于我们的价值,不再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被动的存在。 自尊 自尊并非越高越好,它应该是一种稳定、客观的自我认知,而非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脆弱空中楼阁。自尊是与世界交流的基础,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 书中开篇点明自尊的重要性,将其比作精神的必需品,这一定位非常精辟。没有自尊,个体将迷失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有效的连接。心理学定义将自尊视为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这强调了自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但这种主观性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或贬低。童年早期的“全或无”自尊状态是理解后续自尊问题的关键。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无法全面评估自身,容易因单一事件给自己贴上标签。这种早期模式很容易延续到成年,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非高即低的极端状态。 书中对这种忽高忽低的自尊状态的分析尤为深刻。这种状态源于内在的自卑感,并以两种极端方式表现:一是通过优越感来掩盖自卑,在他人面前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二是被他人的光芒所掩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状态都扭曲了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知,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衡。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这种不稳定的自尊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应对内心的不安全感。 作者批判了将自尊建立在外部条件之上的做法。 努力追求光鲜的标签,拼命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看似提升了自尊,实则使其更加脆弱。一旦失去这些外部条件,自尊就会瞬间崩塌。书中举例,将自尊与成功挂钩,一旦失败就全盘否定自我价值,这与儿童时期受到的条件性评价密切相关。父母或老师的负面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会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失败与低价值感之间的联系。相反,过度的赞扬(“孩子真棒”)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是否取得好成绩。这种条件性的自尊模式,最终会导致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畏首畏尾,或者在成功后过度膨胀。 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培养孩子在无助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成功。 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无助感,还能培养他们多元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更稳定、更客观的自尊。……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二次成长》第二阶段:1-3岁 羞耻感与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 1-3岁是孩子人格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探索欲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的碰撞,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发展自主性,以及如何应对羞耻感这种复杂的情绪。 从“夸大自我”到羞耻感的初体验:父母如何成为后盾? 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一种“夸大自我”的状态,认为好的事情都属于自己,坏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这种看似任性的状态,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渴望探索世界,尝试各种行为,但这些行为往往不符合成人的规范,例如浪费食物、破坏物品等。 大多数父母会本能地认为孩子“不听话”,需要管教。然而,过度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自我发展,甚至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羞耻感。例如,孩子可能只是出于好奇玩弄食物,但父母严厉的斥责,会让孩子突然感到羞耻和被嫌弃。这种突如其来的羞耻感,会逐渐萎缩孩子的探索欲,因为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会堆积问号,滋生恐惧。 想象一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只是做了一件他认为“合理”的事情,却突然感受到羞耻,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绪,只能默默地承受。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尝试,害怕犯错,甚至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体验到过度的羞耻感,而是要成为孩子的“后盾”。当孩子玩耍时,尽可能让他们尽情地玩,除非涉及危险,否则不要轻易干涉。当孩子看向父母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的眼神,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支持。这种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探索世界,发展自主性。 健康与不健康的羞耻感:良知与内在批评家 羞耻感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它非常难以应对。健康的羞耻感和不健康的羞耻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阅读全文

TC分享第 227 期

TC分享第 227 期 2025 week 18 你永远会低估你一周可以做的事情,在这里记录一下我这周看到的好东西。有些链接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本周摄影 新闻思考 本周,Meta 正式推出了名为 Meta.……

阅读全文

《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二次成长》第一阶段:建立信任 最近读了一本书《二次成长》,作者是王瑞。这本书里提到了非常多心理学相关的概念和名词,比如“安全感”、自尊、内疚。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些原本模糊的名词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也开始重新思考它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二次成长”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了第一次成长之后,开始通过对心理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与修复,重新塑造自我,从而实现人格上的再次成熟与蜕变。 这篇读书笔记,我想从第一阶段的几个关键词出发,分享我对“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的一些新看法。 存在感 那什么是存在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存在能被外界感知和回应,是一种通过他人的反馈确认自我存在的感受。我们之所以知道自己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回响。 最初,这种存在感来源于我们作为婴儿时的哭喊。当我们哭了,有人来回应我们、安抚我们,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原来我发出的声音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我是被看见的、被关心的。 这是一种最初的、原始的自我存在的确认。而如果这种互动是稳定而温暖的,婴儿就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感。但如果这个阶段缺乏回应,或者回应混乱、不一致,就可能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不安和怀疑,觉得“我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被忽视了”。 分裂感 分裂感指的是个体在内心中无法整合“好”与“坏”的两种状态,当这两种情绪、评价或认知不能统一时,心理上就会出现冲突与撕裂。这种状态轻则让人陷入纠结、选择困难,重则可能导致内心撕扯、情绪剧烈波动,甚至让人陷入停滞,不知所措,像在原地打转。 分裂感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成长经历。举个例子:一个小婴儿可能会将母亲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当妈妈温柔地回应、照顾他时,是“好妈妈”;而当妈妈忙碌、忽略或无法及时回应时,在孩子心中就变成了“坏妈妈”。其实这两个面向本是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状态,但由于婴儿尚未具备足够的理解和情绪整合能力,就容易将这种矛盾体验“切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阅读全文